县域振兴,关键在人才。作为校县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武功县委组织部的实践锻炼,让我得以超越学生的视角,从人才工作“局内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并感悟武功县如何以一套系统性的“组合拳”,破解县域人才工作的困局,盘活振兴发展的“整盘棋”。
第四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人才走访武功刺绣文创馆
感悟“真心实意”:从“后勤保障”看人才工作的“初心”
初到武功,一份详实的“保障清单”让我印象深刻:人身保险、健康体检、生活补贴、提供住宿。这“四位一体”的安排,起初在我眼中是完善的福利,但深入工作后,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含义。
我的感悟在于:武功县将人才工作的“初心”落在了最实处。它深刻地认识到,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才,情感的尊重与生活的安稳是扎根的前提。这些保障并非简单的成本支出,而是一种“种子投资”,是在向所有来到武功的人才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这里珍视你的价值,关心你的成长。这种“以人为本”的诚意,所形成的口碑效应和情感纽带,远比任何单一的宣传口号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源头上破解了“引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杨武“校县合作”合作人才走访调研助企解难交流座谈会
赞叹“协同破壁”:从“校地共同体”看创新生态的“构建”
参与组织“杨武校县合作人才走访调研助企解难”“产业+研究生专班”活动,让我对武功搭建的“产学研校地共同体”有了切身体会。我们深入企业收集技术难题,县里随即精准对接西农的专家团队前来“把脉开方”。
我的赞叹在于:武功县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且智慧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它没有被动等待合作,而是主动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我们学生是感知需求的“神经末梢”,高校专家是攻坚克难的“核心引擎”,而县委、县政府则是高效连接的“中枢系统”。这种“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彻底打破了信息壁垒,让企业的“痛点”直达高校的“创新点”,极大地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县域的创新活力,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资源,更取决于其整合与配置资源的能力。
第四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人才-韩永霞任职武功县工信局
第四批实践交流人才-徐晴晴在高新区管委会任职

第四批实践交流人才-孙书茵在小村镇任职
第四批实践交流人才-赵颖在贞元镇任职
展望“生态沃土”:从“内外兼修”看县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武功县的人才图景是立体而丰富的。一方面柔性引进了近500名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又将1952名“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县级人才库动态管理。
我的展望源于此:这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并举的策略,构建了一个富有韧性和活力的人才生态。形成了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相互学习、彼此赋能、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加上人才公寓、健康关怀等硬软件环境的持续优化,一个“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正在武功加速形成。这让我坚信,只有当人才工作从一项“政策”升华为一种“生态”,县域的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行稳致远。
第四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人才走访调研陕西绿益隆农林发展有限公司